看到海蛎,你能想到什么?
是夏天夜晚烧烤摊上香喷喷的烤蒜蓉海蛎?
还是香鲜细腻、美味可口的闽南经典小吃海蛎煎?
其实看到海蛎想到「吃」无可厚非,但你知道吗?除了在餐桌上被食客享用,海蛎还可以被垒上墙当做建筑材料使用。
泉州地区的蟳蜅、法石等沿海村落,人们就使用海蛎壳来建造房子,并且管这种房子叫「蚵仔厝」「注:蚵,指的就是牡蛎、海蛎。蚵壳厝,就是用牡蛎壳筑墙的房屋。」
泉州沿海盛产海蛎,人们想当然地以为蚵壳厝就是用渔村当地的海蛎壳建造的,但其实近海海蛎个头比较小,是不能用来建造蚵壳厝的。
那么用于建造蚵壳厝的海蛎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?
宋元起,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,成为一个繁忙兴旺的国际性大港口。
每天有无数的商人带着载满丝绸和瓷器的商船从蟳埔出发,扬帆驶向非洲。
商人们在非洲沿岸交易卸货后,就往船上装当地的玛瑙、玳瑁、香料、犀牛角等名产。
而当商人们准备返海回航时,出现了让船员苦恼的问题:非洲名产的重量远远不如丝绸和瓷器,使得航船船舱过轻,而这就造成航船重心不稳,对于远航船只的安全问题造成很大隐患。
正当船员们一筹莫展之际,有人看到北非海滩上遍地的海蛎壳,灵机一动,拾起这些一文不值的海蛎壳,装进船舱里,用这些海蛎壳来增加船舱重量,解决航船中心不稳的问题。
而当商船安全返回蟳埔后,这些海蛎壳就没有了用处,船员们把它们随意弃置在沙滩上。
渐渐的,海蛎壳在蟳埔海岸上堆积如山。
智慧的蟳埔先民「废物利用」,将「泛滥」的海蛎壳用来盖房子。
用海蛎壳来筑墙,一般采用混合筑法,内墙为杂碎土石,外墙砌海蛎壳。海蛎壳凹面朝下,稍微外倾,一层层叠好,并用三合土黏合,看上去像一排排鱼鳞。
海蛎壳质地坚硬具有防水防潮的功能,作为外墙,面对具有腐蚀性盐分的海风,也可以保护内墙不受侵蚀。
同时白色的墙面因反射部分阳光,降低了室内温度,使得蚵壳厝在夏天,可以有相对比较低的室内环境。
除此之外蚵壳厝还有良好的隔音效果,
在整体造型上,蚵壳厝还保留闽南建筑的红砖元素,灰白粗糙的蛎壳墙面与细腻的红砖形成对比,清爽鲜明。
今天即使在保留最多蚵壳厝的蟳埔村,蚵壳厝的数量也屈指可数。
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力见证,蚵壳厝将永远存在于闽南建筑的史册中。